首页-起源文摘 >强迫及相关障碍(OCD):中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

强迫及相关障碍(OCD):中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

发布于:2022-09-16作者:起源心理阅读:1958

欢迎访问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

我室电话/微信:189-4030-0372

如果有需要不要犹豫,可以随时联系我

来源:中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

整理:抚顺市望花区起源心理咨询室

强迫症及相关障碍

概述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 持久出现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强迫思维是以刻板的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表象或意向,强迫行为则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患者明知这些思维和(或)动作没有现实意义、没有必要、多余;患者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这类疾病在精神障碍中以病因复杂、表 现形式多样、病程迁延为突出特点。 


世界范围内报告的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 0.8%~3.0%。国内报告的强迫症时点患病率为 0.1%~0.3%,终生患病率为 0.26%~0.32%。 强迫症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青少年前期和成年早期,多发病于 19~ 35 岁,至少 1/3 的患者在 15 岁以前起病。儿童强迫症的患病率为 2%~ 4%,多起病于 7.5~12.5 岁。儿童强迫症的男女比例为 3:2,但从青 春期开始,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基本相当。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是一种强迫相关障碍,其临床特征是患者对轻微的或自己想象出的外表缺陷予以过分关注,这种先占观念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和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 


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躯体变形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1.7%~2.4%。在特殊人群中,例如皮肤科和整形外科的患者, 躯体变形障碍的患病率可达 3.2%~53.6%。成人患者中,女性患病率 (2.1%)略高于男性(1.6%)。躯体变形障碍大多起病于青春期或成 年早期,但在确诊和获得恰当治疗之前可能经过 10 年或更长的时间。


聚焦于躯体的重复行为障碍可特征性地表现为针对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反复和习惯性动作(例如拔毛、抠皮),通常患者伴有减少或停止相关行为尝试,但通常不成功,且这种行为会导致皮肤后遗症(例 如脱发、皮肤损伤、唇部擦伤)。这些行为可以在分散的时间内短暂发作或是以频率更低但持续时间更久的方式发作。该类障碍主要包括拔毛癖抠皮障碍


疑病障碍(hypochondriasis)在 DSM-5 中被称为“疾病焦虑障碍”。在 ICD-10 以及 DSM-5 中,疑病障碍均被视为躯体形式障碍的 一种亚型。ICD-11 认为疑病障碍的症状符合强迫相关障碍中的核心特征,即反复出现的认知及行为特征。此外,疑病障碍与“强迫及相关障碍”之间在任务相关的神经激活类型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将其归入“强迫及相关障碍”中。 


国外社区调查数据显示,疑病障碍平均患病率为 4.2%(根据 DSM- Ⅲ或 DSM-Ⅳ或 ICD-10 诊断标准)。我国报道的疑病障碍患病率约 1.02‰~2.59‰,目前尚缺乏成体系的全国流行病学资料。本病无明显遗传特点,且很少在 50 岁以后首次发病。该疾病的症状以及病程具有慢性波动性特点。


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HD是一类以持续的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囤积性症状首先被认为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或者强迫症的症状维度之一。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囤积症状与强迫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很弱,近 几年因其在情绪体验、认知行为特点以及神经生物学等方面与强迫症 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将其从强迫症中独立出来。 


囤积症状常于 11~15 岁首次出现,25 岁左右开始影响日常生活, 35 岁左右可能显著影响心理社会功能,而临床研究中更多的受试者 为 50 岁以上,这一现象提示,囤积障碍病程具有慢性迁延性的特点, 且症状一旦开始逐渐加重。 


男性和女性均可出现囤积障碍。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根据 DSM-5 疾病分类标准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230 示囤积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1.5%,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囤积障碍可能影 响 2%~5.8%的人口,其中老年人群(55~94 岁)的患病率为中青年 (34~44 岁)的 3 倍。国内目前缺少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是中国人群中的囤积症状以及囤积信念显著高于美国人群。


心理咨询

电话咨询
心理辅导